提示:观点不同就是人渣?
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的实名微博于28日晚转发一条枪击案微博后,评论爆出激烈言辞引发舆论关注。他在微博中这样写到:“不是爱之切的问题,这些人不爱国,为成为人感到悲哀,让他们赶紧去,越快越好,败类、人渣!”截至29日记者发稿时,已有2.16评论,8000余人转发。
这条新闻,并不因为它的热闹而改变其“张飞杀岳飞”本质。除了在网络上,官员与普通网民因身份差异而造成的误解而引发的争执之外,这条新闻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争论的双方,并没有在同一个舆论场和话语氛围中进行。仿佛大家都站在一个体育场上,但红方用的是足球规则,而绿方用的是篮球规则。双方从自己的话语体系出发,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但对方却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套话语结果。这样的情况,已成为当今网络舆情的一种奇观。
从事情的起因来看,陈鸣明在转播枪击新闻时,因深感“也有造成群死的惨烈枪击案”,并由此感叹某些网友“因国内发生的某些惨烈的社会治安事件而叫骂和批判”。应该说,这种思考方式从逻辑上来说,是不的——用一个个体事件来判别两个甚至两种社会体制的优劣,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且还将证明,一个和社会制度的“好”与“坏”,决不是网友们的嘴可以决定的。评定一个或社会制度的优劣,需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心理感受等等一系列复杂而多元的指标来评判,任何单一指标,可以为其加分或减分,但不足以成为的决定因素。无论是坏者如一次凶杀案或一次交通事故;好者如一个或别的什么竞争胜利,都无法作为单一的考量指标,来判定社会的优劣程度。更不能像坐跷跷板一样,只容得下一个“正确”。在网上,这种单向度思维方式的结果,大行其道,用一国在某一方面的“好”,来判定另一国的“坏”,都过于简单化了。而在网络上,许多争论双方虽然观点尖锐对立,但思考方式却一样。
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还十分盛行,许多网络上永远争不出结果的吵闹,就是由这样的两群人完成的。只是多数情况下,这种争论的一方,并不是一个经的副官员,而陈鸣明副省长的身份,无疑为这件事的提供了爆炸性的能量。没有办法统计在那场热闹的争论战中,有多少支持他或反对他的,是因他的身份或观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巨大的能量中,后者所占的比例应该是不小的。
如何面对不同意自己观点的人呢?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呢?还是坚持“因为我是爱国的,所以反对我的观点就是不爱国”甚至是“人渣”和“卖国贼”这种逻辑?后者显然将自己放到了一个荒唐的自我神话的位置上,不仅盲目地坚信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顽固地将不同意自己观点的人划为异类或敌人。如果“爱国”真是口头喊两句惠而不费的口号的话,那也太简单了。而事实上,在过去和现在,总有那么些嘴上说得如何如何漂亮,却干尽贪污腐败污染河山贩坏事,将儿子孙子甚至宠物都移民到国外的人,这些,才是当之无愧的人渣。
陈副省长也许意识到了自己在前面微博中的不严谨之处,紧急回复了一条长微博,重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提议“有话好好说”。虽然,从争论什么是“正确”到争论“用什么方法进行争论”,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了陈副省长也在反思自己的话语方式。微博,作为当下的一个重要传播工具,它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也因其字数的局限和在发布和转发过程中太率性和为求关注追求极端表述的问题,造成微博的信息像玻璃渣,碎化而尖锐。这并不利于真相和道理的传播。但好在我们并不只拥有微博,传递信息和进行观点交锋的平台还很多,也只有在不断的碰撞和交流中,事情才会越争越明,官员和民众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和表达方式,才可能得到的提升。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对副省长与民众在微博上的这次“争吵”,抱以积极的评价。虽然,这个过程还可以更文明和更理性一些。